從良好的師生關系開始
教育最重要的任務是促進人的發展,因此人應該成為教育現代化的第一指標,立德樹人,一定是德行、智慧、知識與能力共同提高的過程。這里的人,既是受教育者,又應該是教育者,確切地說就是老師和學生。
好的教育,一定是通過教師和學生良好的互動關系產生的。如果我們的教育以糟糕的師生關系為結局,那么無論學生們取得怎樣優異的學業成績,我們的教育都不能說是成功的。有趣的是,無論是OECD組織的PISA測試還是上海的綠色指標測試,都表明這樣一個事實,師生關系與學業成就之間存在著較高的相關性,這與古人說的“親其師,信其道”不謀而合。在遵義的湄潭縣,如果你去參觀抗戰期間浙江大學在那里的舊址,一定會大吃一驚,當時竺可楨校長帶領浙江大學,就在一個破廟里辦學,雖然當時條件十分惡劣,卻成為浙江大學辦學十分輝煌的8年,涌現了一大批世界知名的教授和學生。究其原因,其成功的最重要原因是:因為戰爭,師生們朝夕相處,因此形成了極好的師生關系和學習氛圍,從而造就了令人嘆為觀止的辦學成就。這個例子說明,教育現代化需要資金和技術的支持,但是人始終是第一指標,如果資金很多,技術很先進,我們的老師和學生卻越走越遠,這樣的教育肯定不會是現代化的教育。
當然現在的人際關系遠比上世紀30年代復雜,而且現代社會的人際關系有種功利性的傾向,這也波及了學校內部的師生關系。從調查情況來看,師生關系出現了非常微妙的新情況,比如絕大多數老師認為自己是愛孩子的,而絕大部分的孩子卻認為老師不愛他們。我相信這個調查結果,我的教育經歷告訴我,絕大多數老師確實是真心地愛孩子們的,但我也相信,孩子們也完全有理由認為老師們并不愛他們——很多老師盡心盡力,把提高孩子的學業成績作為主要目標,一旦孩子們的學業成績出現波動,會表現出明顯的焦慮,甚至心力交瘁,老師們自然可以認為自己已經很愛孩子們了。但是,孩子們卻不領情,認為教師只要成績,方法簡單,態度粗暴。從這種情況來看,師生關系還是比較復雜的,不是說教師單方面付出,就會獲得比較好的師生關系,還需要教師有高超的教育藝術,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價值和學習的快樂。
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師生關系的含義也在發生很大的變化。就在二三十年前,學生所學的知識,絕大部分來源于學校和老師,這形成了孩子們對學校和教師的依賴與尊重,但是現在情況發生了很大變化,孩子們學到的知識絕大部分已經不再僅僅來源于學校和老師,老師教給孩子們的主要是用于考試的,許多生活中有用的知識與能力,孩子們通過網絡等方式自己學會了,有些方面甚至老師都不懂,孩子們卻已經掌握了。這種情況使孩子們失去了對學校和老師應有的依賴感和尊重,教師們如果依然認為自己總是比學生知道得多,擺出一種教育者的架勢,孩子們就會從心底里遠離教師。
改革開放的40年,也是教育改革的40年,這40年我們的教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可以說,正是因為教育改革的成功,才支持了中國經濟社會高速發展了40年。同時我們更要清醒地看到當前教育存在的問題,當前教育最大的問題不僅僅是教育發展的不充分、不均衡,還有師生關系,學生課外負擔重,立德樹人目標沒有落實等等問題,深究其原因,都和師生關系相關。什么樣的師生關系才是好的師生關系?如何在新時代培育良好的師生關系?怎樣認識和發揮良好師生關系的巨大作用?老師們正在積極反思和努力實踐,應該說這種變化正在悄悄發生,而且方向也正在越來越明確。一是師生關系將越來越平等,教育是師生共同成長的過程,也是共同享受學習快樂的過程;二是逐步剔除教育的功利化傾向,教育將更加回歸人的發展,學生們成長過程中的成功體驗,將成為強化師生關系的要素;三是越來越關注不同學生的差異性,研究男孩女孩,研究成長的階段性特征,研究學生的志趣能,由此師生關系將呈現出更加豐富多樣的特征;四是更多地采用科學評價的方式,用數據來發現師生關系的動態變化,用數據來研究師生關系與學生各方面成長的關聯性;五是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管理者,已經開始把師生關系納入學校教育質量和教師教學水平的考核指標當中,師生關系正在成為重要的教育成敗的指標。
教育現代化,從良好的師生關系開始。良好的師生關系,不僅僅是教師對學生的愛,而是一個系統工程。新時代的師生關系內涵十分復雜,是一個值得關注研究和堅持實踐的方向。
(作者系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市教育委員會副主任,原載《人民政協報》)